中科院851微生物学全套资料:851微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851微生物学 常见大题考点归纳总结
1.三界系统(三域系统)包括哪些?由谁提出?依据是什么?★★★★★
【答案】
20世纪60年代,Woese采用寡核苷酸编目法比较各类生物的特征序列,并用序列分析方法,确认16S rRNA和类似的rRNA基因序列为合适的系统发育学指标。在测定了原核生物16S rRNA和真核生物18S rRNA的寡核苷酸序列图谱的基础上,从序列差异计算出他们之间的进化距离,绘制成系统发育树。1977年Woese通过产甲烷古菌的16S rRNA的序列测定,揭示古菌这有特殊的第三种生命形式。根据Woese的系统发育树,地球上所有细胞生命沿着三个主要的谱系进化,又称域,即细菌域、古菌域和真核生物域。
2.何为微生物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案】
(1)物种多样性
(2)生理代谢类型多样性(分解初级有机质、多种产能方式、生物固氮作用、对复杂分子的转化和分解氰等有毒物)
(3)代谢产物多样性
(4)遗传基因多样性
(5)生态类型多样性
3.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答案】
(1)体积小面积大
(2)吸收多转化快
(3)生长旺繁殖快
(4)适应强易变异
(5)分布广种类多
4.古生菌的主要特点★★★★★
【答案】
(1)具有独特的亚细胞结构,有些有壁,有些无壁,含有假肽聚糖。
(2)细胞膜具有异戊烯醚不含有脂肪酸
(3)16S rRNA独特,不同于真核细菌也不同于原核生物18S rRNA
(4)具有类似于真核生物的基因转录和翻译系统
(5)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和细菌也有很大的不同
(6)多生长在极端环境中和生命出现的初期环境中
5.芽孢的抗热机制★★★
【答案】
(1)游离水含量远远低于营养细胞,使的核酸和蛋白质不容易变性
(2)芽孢内的酶具有高抗热性质
(3)2,6-吡啶二羧酸钙改变酶的构型使之对热稳定
(4)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以及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从而使得皮层具有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心的水分,其结果使得皮层充分膨胀和核心的高度失水,因而产生极强的耐热性。
6.鞭毛的运动假说和依据★★★
【答案】
关于鞭毛运动曾经有“挥鞭论”和“旋转论”两种,1974年美国科学家M. Silverman &.M. Simon 设计了一个“拴菌实验”,设法将单毛菌的鞭毛游离端使用相应的抗体牢牢地拴在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鞭毛是通过旋转使得菌体运动的,从而肯定了“挥鞭论”。
7.细胞壁缺损型细菌及其应用价值★★★★★
【答案】
(1)原生质体:G+细菌培养物中加入溶菌酶或者通过青霉素阻止其细胞壁的正常合成从而获得完全缺壁细胞,它对环境条件十分敏感,容易因外界因素引起破裂,细胞壁能够再生,原生质体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形成菌落,生物活性不会改变。
(2)原生质球:G-细菌培养物中加入溶菌酶或者青霉素抑制其细胞壁合成得到的部分缺壁细胞,与原生质体相比对外界环境具有一定的抗性,并能够在普通的培养基生生长。
(3)L-型细菌:细菌在某些条件下自发突变而产生的无壁类型,有的具有滤过性,又称滤过性细菌,菌落呈现典型的油煎蛋状。
(4)支原体:一类无壁细菌,是能在体外营独立生活的最小单细胞微生物
应用价值:育种
8.何为细胞内含物?其种类和功能是什么?举例说明。★★★★★
【答案】
(1)概念:一类由不同化学成分累积而成的不溶性颗粒,主要功能是储存营养物
(2)种类:
A.聚-β-羟丁酸(PHB):不溶于水,可溶于氯仿,可用尼罗蓝和苏丹黑染色,具有储存能量、碳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的功能。
B.聚羟链烷酸(PHA):PHB的甲基被被R基取代,用于制造医用塑料和快餐盒
C.异染粒:又称迂回体,美兰或者甲苯胺染色呈紫色,富含P环境中生成,具有储藏P和能量以及降低细胞渗透压的功能。
D.磁小体:成分为四氧化三铁,导向功能,可用于药物导向以及生物传感器等
E.羧酶体:又称羧化体,内有羧化酶,固定二氧化碳
F.气泡:主要存在域蓝细菌,具有使生物居住于有益水层。
9.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
【答案】
(1)概念:
(2)分期:
A.潜伏期:指病毒吸附于细胞到受染细胞释放出完整子代病毒的最短时间
B.隐蔽期:病毒在受染细胞内消失到细胞内重新出现新的感染病毒的时期
C.裂解期:潜伏期后宿主细胞裂解释放大量子代病毒的时期
D.平稳期:受染细胞将子代病毒全部释放,效价达到最高的时期
(3)裂解量:指每个受染细胞产生的子代病毒粒子的平均数目
10.简述病毒入侵宿主的主要方式★★★★★
【答案】
(1)注射式侵入:有尾噬菌体入侵的方式一般为注射式。当有尾噬菌体侵入时,它通过其尾部收缩将衣壳内的核酸注入宿主细胞内。如T2和T4以及其他T偶数系列噬菌体
(2)细胞内吞:动物病毒多采用细胞内吞的方式侵入,又称病毒入胞或者胞饮作用。这一过程是细胞膜现将病毒粒子包裹,再经过膜的内陷形成吞噬泡,从而使得病毒粒子进入细胞质内。如流感病毒、痘病毒、腺病毒和多瘤病毒以及呼肠病毒等。病毒进入细胞后移向合适的细胞器后与之融合释放出病毒粒子,进一步脱壳释放出病毒核酸。
(3)膜融合:主要出现在有包膜病毒的侵入过程中,如流感病毒和仙台病毒等,有包膜病毒借助病毒包膜和细胞质膜的脂质分子相互作用,以及某些蛋白因子的参与,使包膜和细胞膜发生融合,形成融合泡释放出使得病毒侵入宿主细胞,这一过程导致细胞膜的流动性改变。
(4)特殊侵入方式:以完整的病毒粒子直接侵入宿主细胞,如脊髓灰质炎病毒,这种方式叫做移位,机制尚不明确。
(5)植物病毒的侵入:无主动侵入能力,一般通过介体感染、伤口感染和胞外连丝和胞间连丝感染。